标签:LSD毒品

LSD属不属于毒品,吸食LSD会成瘾吗?

LSD属不属于毒品,吸食LSD会成瘾吗?

刘平律师 刘平律师 发布时间 0 |

LSD属不属于毒品,吸食LSD会成瘾吗? 吸食类似LSD致幻剂,会跟冰毒一类的毒品一样,有药物成瘾的问题吗? LSD对生理、心理有多大伤害? 吸食致幻剂之后产生的幻觉,以及官能敏感性增强的情况,可以通过其他手段体验到吗? 是不是只有吸食过毒品才有可能理解那种感觉? LSD的正式称呼为“D-麦角酸二乙基酰胺”,是由瑞士山道士公司的化学家艾伯特·霍夫曼在1938年首次合成的一种生物碱类物质。该物质刚制成时无色无味,呈液体状态,待一定时间后变成一种微白色的结晶物。 与LSD化学特性类似的几种物质:墨西哥“神圣蘑菇”(Teonanacatl)的活性成分吲哚类物质赛洛西宾(Psilocybin,又译为“裸盖菇素”或“磷酰羟基二甲色胺”)以及赛洛欣(Psilocin,又译为“脱磷裸盖菇素”或“羟基二甲色胺”),其活性大约仅是LSD的百分之一;墨西哥天然神药喇叭花籽(ololiuqui)的活性成分吲哚类物质麦角酸酰胺、麦角酸羟基乙酰胺,其活性在LSD的十分之一之内。 20世纪50年代,吸毒之风开始流行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并在60年代达到高峰。一种被称作LSD的毒品,由于其强烈的致幻作用,对青少年的影响尤为严重。对于进入富裕社会的美国人来说,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出现LSD滥用现象?其泛滥有没有赖以滋生的社会文化根源?这种时代流行病的泛滥到底意味着什么? LSD的正式称呼为“D-麦角酸二乙基酰胺”,是由瑞士山道士公司的化学家艾伯特·霍夫曼在1938年首次合成的一种生物碱类物质。该物质刚制成时无色无味,呈液体状态,待一定时间后变成一种微白色的结晶物。不过,LSD的致幻作用在当时并没有被霍夫曼认识到,而是在搁置五年之后的1943年再次合成之后被偶然发现。 霍夫曼后来还分离出几种与LSD化学特性类似的几种物质:墨西哥“神圣蘑菇”(Teonanacatl)的活性成分吲哚类物质赛洛西宾(Psilocybin,又译为“裸盖菇素”或“磷酰羟基二甲色胺”)以及赛洛欣(Psilocin,又译为“脱磷裸盖菇素”或“羟基二甲色胺”),其活性大约仅是LSD的百分之一;墨西哥天然神药喇叭花籽(ololiuqui)的活性成分吲哚类物质麦角酸酰胺、麦角酸羟基乙酰胺,其活性在LSD的十分之一之内。 1887年德国毒物学家路易斯·卢因和阿瑟·赫夫特从墨西哥仙人球(peyote)所分别提炼和筛选出的仙人球毒碱(mescaline)亦与此类似,尽管其活性只有LSD的五千到万分之一。 1947年山道士公司开始以麦角酰二乙胺(Delysid)之名向各研究机构供应LSD。1949年进入美国。1966年10月6日之前LSD作为一种实验性精神病药物可以通过一些医疗研究机构合法获取。 第一个服用LSD的美国人无从可考,然而从60年代初开始,LSD大量流入黑市,先是在作家、画家、音乐家等知识分子中流行,接着迅速扩散到普通人中,成千上万的嬉皮士、奇装异服者或大学生、乃至中小学生都成为LSD的追捧者。 1966年美国诗人艾伦·金斯伯格说:“每个直接或间接听到我声音的人都尝试过一次化学品LSD;每个14岁以上健康良好的男人、女人和孩子……都用LSD分析他们的意识”。 ⅩⅥ当年《时代》杂志说:“加利福尼亚大学中有一万名学生尝试过LSD,尽管不是所有人都遭受了可检测的后遗症。”到70年代末,据估计已有几百万美国人服用了LSD。除了“LSD之父”霍夫曼之外,60年代美国LSD的大规模泛滥与两个人分不开:一个是被称作“LSD百万富翁”的化学家奥斯利·斯坦利,一个是有“LSD教父”之称的心理学博士、哈佛大学教师蒂莫西·利里。1963年,28岁的奥斯利·斯坦利入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在这段时间里他“完成了完整的LSD旅程”并认识了她的女友———化学专业研究生梅丽莎。 怀揣着以LSD拯救世界的使命,斯坦利一学期后退学,着手在离校园不远的小实验室制造LSD。1965年2月警方查封了该实验室,随后斯坦利移师洛杉矶,继续制造LSD。1965年后他回到旧金山,发现了合成高纯度LSD的技巧,从而开始大规模生产LSD。 据估计,他共生产了半公斤之多、超过30万份含270微克的制剂。根据色度不同斯坦利分别称之为“白色闪电”“紫雾”和“橘色阳光”,供应给包括以作家肯·凯西为核心人物的“欢乐的顽皮人”在内的组织以及其他人士。 在LSD成为非法药品的1967年,警察袭击了他的实验室,法院判他3年徒刑。如果说斯坦利的“白色闪电”为LSD的滥用提供了廉价原料的话,那么嬉皮士运动中反文化精神导师哈佛大学讲师蒂莫西·利里则对LSD的滥用提供了精神动力本身。 在1960年,利里墨西哥度假期间,服用了从巫师手里购买的“神圣蘑菇”,产生了神秘的致幻经验,从此献身于致幻药物的研究。最初哈佛医学院赞助他与理查德·阿尔伯特一起测试LSD,包括移民美国的英国作家奥尔德斯·郝克斯利、美国诗人艾伦·金斯伯格在内的大约400人参与了实验,消耗了大约3500份制剂。 为了将LSD自由化,1962年二人创建了“内在自由国际基金会”(IFIF)。此后因为LSD实验演化为LSD派对,1963年5月哈佛大学将其除名。此后利里及其朋友先后转移到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和纽约米尔布鲁克庄园,继续其无休止的LSD狂欢。1965年当局以其女儿携带大麻为由逮捕利里,无意之中为利里在公众心目中树立起一种殉道者的形象,从而提高了他的威望。1966年9月,利里建立了一个将LSD作为圣餐仪式的“灵性发现同盟”(缩写亦为LSD),旨在“未来几年内改变和提高每个美国人的意识”。 ⅩⅤ同盟的宗旨是“激发、调入、脱离!”意思是在经过了LSD的“激发”之后,吸食者将完全“调入”和沉浸在内在世界,最后将“脱离”既定的社会范式,逃离以工作和消费为中心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乃至放弃职业或学业。 在1967年1月14日旧金山金门公园3万嬉皮士聚会上,利里公开发出了上述口号;这个事件标志着反文化运动高潮的到来。其他一些公众人物也对这场运动起到了或多或少的推动作用。奥尔德斯·郝克斯利1953年,郝克斯利志愿参加了精神病学家汉弗莱·奥斯蒙德的仙人球毒碱项目,其灵性经验导致了《知觉之门》在1954年的发表。受此书影响,50年代“垮掉的一代”成群结队地来到美国东南部,寻求墨西哥仙人球的神奇效果。由于墨西哥仙人球活性成分与LSD存在同族关系,因此“跨掉派”的体验运动可看成LSD大规模滥用的先声。 肯·凯西作为美国作家,50年代凯西曾参与一个由中央情报局所资助的致幻剂测试项目。1962年发表了被誉为“垮掉的一代”的文学圣经《飞跃杜鹃窝》,其主人公布罗姆登的故事中有着大量的LSD致幻经验的移植。他本人经常出入于所谓的“酸测试”派对,并组织“欢乐的顽皮人”进行旅行和群居活动。披头士乐队作为一家英国乐队,该乐队其实在美国的唱片销量比英国还要多。首席吉他手约翰·列侬曾一千多次服用LSD。 1965年创作的《帮忙》有这样的歌词:“我对圆圆的你啊很欣赏,帮帮我啊,把我的腿儿放在地面上”,这种场景很可能与吸食LSD后的无力感有关;1966年创作的《明天从来不知道》中则有“放下思想,向虚无投降”等歌词,实际上为LSD大作广告,而这些歌曲都通过无线电波征服了成千上万的美国歌迷。 ⅩⅥ在心理学家、病理学家、作家、音乐家的号召下,在寻求刺激的年轻人的热情参与下,在60年代的美国形成了一个空前活跃的致幻毒品文化。时事评论家莱斯利·菲德勒断言,美国已经从一种“威士忌文化转变成一种毒品文化”。 注射这种毒品,30~60分钟便出现早期反应,两小时后最为严重,6小时后基本上就不再发展,其病理作用时间可保持到12小时左右。麦角酸二乙基酰胺在人体的早期反应是:视觉增强,呈青绿色的暖色调,情绪不稳,幻觉多变,周围物品成了幻想的东西,轮廓外形夸张,距离拉长或缩短,明暗对比立体感增强,视觉极速变化不规律。麦角酸二乙基酰胺能提高听觉、嗅觉和触觉的敏感性,借助这种药物,人们可以感受到音乐,借助光线可以听到声音。注射麦角酸二乙基酰胺产生欣快现象并能使人增强活力,欣快现象的表现体现在安静或喧闹,大哭不止。增强活力是指感到一种近于狂妄自大的自信力量。 正如霍夫曼教授那样,滥用LSD的人同样也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不适,特别是在剂量加大之后,会出现持久性知觉障碍(HPPD):视觉会出现障碍,如看到物体周围有光晕、移动的物体后面有轨迹,无法辨别颜色。此外,精神方面会出现极度的恐惧、焦虑等幻觉,一些服用者还会出现严重的暴力倾向,给自己和周围的人带来人身伤害。因此,LSD在世界各国都普遍被认为是一种危害甚大的毒品而加以严厉查禁。

My title